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律净双修

禅宗大师与禅门语录【语录篇】

来源:中国佛教禅宗网   日期:2015-12-24 00:00:00  


  
  二、禅门语录
  
  禅门语录,是历代禅师智慧的流露,是学禅者的标月指,其典籍数量庞大,文字数以万计,字字珠矶,发人深思,引人入胜。今摘录数则,揭橥禅的无限妙用。
  
  (一)了无功德
  
  梁武帝,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。他在位的时候,曾经广建寺院、雕塑佛像,修造桥梁道路,福利百姓。当时菩提达磨禅师从天竺来到中国弘法,梁武帝礼请禅师到金陵,并向其问法:“朕即位以来,造寺、写经、度僧,不可记数,有何功德?”
  
  达磨答:“并无功德。”
  
  武帝问:“何以无功德?”
  
  达磨说:“此但是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随形,虽有非实。”
  
  武帝再问:“如何是真功德?”
  
  达磨答道:“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”
  
  武帝听了非常不满意,而达磨亦了师之所以说“了无功德”,目的是要破除武帝对功德的执着。贪执“功德”,即落入“有、无”对立的观念隐阱里,唯有超越“有、无”对待的妄执,才能透视诸法“是无、是有”,“非无、非有”;“可有、可无”,“有本、有无”的实相。这种超越,是禅家必经的途径;这种境界,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。
  
  (二)以不变应万变
  
  道树禅师,建了一所寺院,与道士的“道观”为邻。道士放不下道观边的这所佛寺,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,要把他们吓走。今天呼风唤雨,明天风驰电掣,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,唯独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。到了最后,道士能变的法术都用完了,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。道士无法,只得将道观放弃,迁离他去。
  
  后来,有人问道树禅师说:“道士们法术高强,您怎麽能胜过他们呢?”
  
  禅师说:“我没有什麽能胜他们的,勉强说,只有一个“无”字能胜过他们。”
  
  “无,怎能胜他们呢?”
  
  禅师说:“他们‘有’法术。有,是有限的、有尽、有量、有边;而我‘无’法术。无,是无限、无尽、无量、无边;‘无’的‘有’的关系,是以不变应万变。我‘无变’,当然会胜过‘有变’了。”
  
  (三)老僧晒香菇
  
 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,在大太阳下晒香菇。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,不忍心的说:“长老,您年纪这麽大了,为什麽还要吃力劳苦作务呢?请您老人家不必这麽辛苦,我们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啊!”
  
  老禅师回答:“别人并不是我呀!”
  
  道元又说:“如果一定要工作,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啊!”
  
  老禅师答:“大太阳天不晒香菇,难道要等到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?”
  
 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,指导万方,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,也只有认输了。
  
  禅者的生活,无论什麽,都不假手他人,也不等到明天。“别人不是我”,“现在不做,要待何时?”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。
  
  (四)自家宝藏
  
  大珠慧海初到江西参访马祖。马祖问:“你从何处来?”
  
  大珠答:“从越州大云寺来。”
  
  马祖:“你来我这里想做什麽?”
  
  大珠:“来求佛法。”
  
  马祖:“自己有宝藏不要,却流浪在外头不肯回家,真是奇怪!我这里什麽也没有,有啥佛法可求?”
  
  大珠立刻向马祖礼拜,问道:“到底什麽是我的自家宝藏?”
  
  马祖说:“现在能使你问话的,就是你的自家宝藏。你本来就是一切具足,什麽也没缺少,使用自在,何必向外寻找呢?”
  
  大珠慧海听了马祖的话,见到自己的佛性,非常欢喜地向马祖礼拜致谢。
  
  自家宝藏,即是佛性。马祖说:“你本来就一切俱足,什麽也没缺少,使用自在,何必向外寻找呢?”大家要寻找的,只是看清这个事实而已,一旦亲自“看见”,再也没有疑惑了,那就是“佛性”,并不是另外有一个叫做“佛性”的东西可以找来填充自己。
  
  (五)茶饭禅
  
  唐朝时代有位龙潭崇信禅师,他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。数年之中,除了打柴炊爨,挑水作羹,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。
  
  一天,他向师父请法:“师父!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,已经多年了,可是从来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,请师父慈悲,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!”
  
  道悟禅师听后,立刻回答道:“你刚才讲的话,好冤枉师父啊!你想想看,自从你跟我出家以来,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要心要。”
  
  崇信讶异的问:“弟子愚笨,不知师父您传授给我什麽?”
  
  道悟禅师答:“你端茶给我,我就喝;你捧饭给我,我就吃;你向我合掌,我就向你点头。我何尝一日懈怠?这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?”
  
  崇信禅师听了,当下顿然开悟。
  
  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,可以了解“禅就是生活”。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、喝茶吃饭,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。
  
  (六)自了汉
  
 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,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,碰到一个举止奇异的同参,两人谈笑,一如故人。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,正逢溪水暴涨,那位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,黄檗说:“溪水这麽深,能渡过去吗?”
  
  那位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,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。他边走边回头来说:“来呀!来呀!”
  
  黄檗便叫道:“嘿!你这小乘自了汉,如果我早知你如此(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),便把你的脚跟砍断。”
  
 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,叹道:“你真是大乘的法器,实在说,我不如你啊!”说着,便消失了。
  
  佛教分大乘、小乘,小乘重自度,大乘重他度。小乘圣者从然自得,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。“拔一毛而利天下,吾不为也”的作用,永远不能成佛。自己未度,先能度人,才是菩萨发心。黄檗斥责“自了汉”,难怪小乘圣者感动,反而赞叹黄檗为大乘法器了。